雅文共賞

史懷哲與馬偕 給吾等扶輪人什麼啟示


史懷哲與馬偕 給吾等扶輪人什麼啟示 板橋社 陳主義Truck
/ 16 Aug 2012

讀書會新年度首次研討會,研讀兩本書籍:史懷哲愛的腳蹤〈Ocean.pp贈書〉及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。由Truck引言,請Ocean.pp總結。二個鐘頭的心得分享,與會社友們強烈流露對書中人物---史懷哲博士與馬偕醫生---偉大的想法與作為深層的感動與激勵。〈還有多人表示,因為參加讀書會,今天才有機會較深入去讀到這兩本書。特此感謝Ocean.pp〉大伙兒透過討論,穿越時空,共同經歷一場---過去與現在、落後與文明、貧病與富足、乃至於認同與奉獻--間的歷史對話與震撼。著實給吾等扶輪人上了寶貴的一課。

有人問:如果你過著幸福富足的生活,又擁有四個博士學位,你會捨棄似錦的前程遠赴未開化的非洲蘭巴倫草原,終生為當地苦難人群醫療服務嗎?你、我的答案肯定會是:不可能、也做不到!但是史懷哲做到了。一個在哲學、醫學、神學與音樂,四種不同領域都有卓越成就的世紀偉人以及諾貝爾和平獎得主,他何以選擇那樣的道路?又何以能實踐自己的理念去完成?終其一生何以能影響那麼多人?我們終於明白,那是很多因素促成的----他的成長背景、性格、他的毅力與決心、以及包括思考、判斷、感受、領悟的能力,還有內在的愛、立志犧牲奉獻,因而能造就一般人看不到的異象與成就。終其一生秉持〝敬畏生命〞致力〝世界和平〞,而被後世尊稱為〝非洲之父〞〝吃素的非洲聖人〞〝二十世紀人道精神劃時代偉人〞。

研讀的另一號人物---馬偕博士,一般人會馬上聯想到〝馬偕醫院〞。沒錯,這個體系的創始人就是他。福爾摩沙紀事這本書正是透過馬偕本人的回憶,呈現140年前他如何來到台灣,在堪稱蓽路褴褸、驚濤駭浪中展現其〝打死不退〞〝奮戰不懈〞的精神,努力地以現代化的語言---亦即〝醫療、教育、文字、社會服務等工作,以信仰實踐來關懷回應美麗島上人民的苦難與需要,數十年如一日,片刻未曾鬆懈、中斷過,默默地服事這群當時被社會忽略、冷落、貧病交迫的弱勢族群。

有人說:馬偕是一個比台灣人更愛台灣的〝正港台灣人〞。的確,綜觀他的一生,通過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疼惜與熱愛,把黃金歲月獻給台灣,娶五股坑女子張聰明為妻,盡忠到死埋骨淡水,在台灣找到最後的住家〈現今淡江中學旁外僑墓區,馬偕生前交代要築一道牆與洋人區隔開以表示他與洋人不同〉當許多人在一昧崇洋媚外的同時,可曾想過有這麼一位洋人是如何在珍惜台灣呢?也誠如他的座右銘:〝寧願燒盡、不願銹壞〞用一生的年日與愛台灣的精神播撒信心的種子,一百多年來,不論是宣教、醫療、教育、人文….已處處開花結果。在那個女子纏腳成為必要之惡的年代,馬偕更力排眾議,設立第一所女子學堂,開啟女子教育之先,為女子平等受教權開了大門。

馬偕是一個偉大的開拓者,他總是全力預備自己,以敏銳的眼光解讀時代的徵兆,開拓可能的新工作,在各種處境下,針對住民的需要提供協助。我們從書中對當時台灣的風土民情與考察相當寫實的紀錄,不難看出他有多貼近普羅大眾的生活〝巡迴時發現一般農民所種的蔬菜種類不多,因此他很早就由國外引入西方人經常使用的蔬菜,其中包括現在我們已習慣食用的菜頭、高麗菜、蕃茄、敏豆、菜花、紅蘿蔔和植物相思樹、水臘樹..等〞〈p347〉我們看到這一段都相當震驚〈原來如此〉。跟隨馬偕的回憶

我們好似也跟著他的腳蹤閱歷了整個台灣早期的風貌,這種經驗很奇特,也很有意思。

要詳談馬偕其實有點難,因為與他相關的歷史與影響面相太廣、太深遠了,要說是北台灣現代化的里程碑一點都不為過。大伙在仰讀其文的同時,幾乎可以真實的感受到馬偕所留下寶貴的遺產,我的解讀就是兩個字〝實踐〞,他的力量來自那徹底實踐的生活,用他的雙腳帶著學生一步一腳印,踏遍北台灣〈包括偏遠山區〉的每一個角落,這正是他會造成那麼大影響的關鍵。

這次讀書會的研討,大伙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感動。我們各人的心裡都有著不同的〝蘭巴倫草原〞。期盼吾等扶輪人,透過這兩位偉人的作為得著深層啟發,開啟更大的視野,為各人心中的〝Formosa

做更多直接、更有效能的服務與貢獻。誠如〝根除Polio計畫〞的偉大洞見與重大成果,扶輪的未來也等著你、我扶輪同志的全心投入與奉獻。扶輪不必宗教化,但有必要〝信仰化〞,方能透過信仰的實踐〝尊重過去Honoring Our Past建造未來Building
Our Future
〞帶出務實的扶輪生活方式。

後記:為避免先入為主的邏輯思考,Truck已盡可能跳脫宗教信仰的角度,以社會人文的面向語言闡述。

板橋扶輪社 文化活動委員會 2012830




下一則:戴勝益